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hahaxs.com

第725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大明南洋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,如今已经是朝廷第一官营公司。早年间,在开驰海禁和清理京畿屯田的时候,公司的股权曾面向勋贵、朝官进行分售。

最早是一分一分的,也因为人多,所以实在有些杂乱。而且有的官员、勋贵犯错了,家产全部没没收,也会带来股权的变动。

次数多了么,弄得皇帝和梅可甲都搞不清楚,哪怕是专管这方面的财务,也要仔细梳理一下才行。

正德十三年,朱厚照为了促进公司发展,从上到下对公司股东进行了梳理。

整体上呢,大明南洋公司分为三个股东,朝廷,也就是户部独占五成一。

剩余的四成九中,有三成归属一个特别的机构,叫大明勋贵委员会,名字通俗易懂,不必多言。

当然这个具体的比例,在当初清理的时候肯定没有那么刚好是五成一或是三成,但相互之间可以买嘛。

皇帝开口要他们交易,谁还能拒绝?

这个委员会是个实体,也就是说他在少府的企业管理司有独立的编号和行政代码,它在京师、杭州、台湾等多处还设有办事处,里面是有员工的,而且在它之下又设立了多个实体企业。

至于具体干什么?

听旨意行事。

没错,这个委员会中皇帝本人也是其中一员。

这个委员会所拥有的股权,朱厚照不碰,但是他要在里面存在。

为什么?

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
勋贵也要接受皇帝的统领。

而朱厚照身处其中,不过是完善企业的管理和行事逻辑。

至于具体干什么……

比如说某某勋贵犯错了,那么他所占有的这部分股权就要收回,收回之后由委员会代管,分红代收。如果有新的人封爵,或是有的人升爵,那么这些部分就可以作为赏赐。

当然了,这是原则,具体还要更细。而这些事情怎么定,都要通过皇帝。

也就是说,你的家产也在皇帝的管理之下,这有些强盗,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体系下,你连命都是皇帝的,更别提其他了。

这样一分之后,也就还有一成九的份额了,这部分最初是一些朝官所有,但官员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勋贵,实在是太乱了。

所以朱厚照后来就将其全部赎回,列了一个公众委员会的实体,并对外公开销售。

它面向的人群包括官员、商人、乡绅,除了外国人,基本上本国的人都可以在当时购买。

但这个实体的管控较之前两个更加的严格,首先是个人及他相关联的企业所购买的上限不得超过1%,购买了以后两年内不得随意交易等等。

也就是说这部分的人基本只享有分红权,而没有决策权。

经过这样梳理之后,大明南洋公司的股权结构能够保持稳定,不必变来变去的,就算有什么变化,都由委员会内部调配。

朱厚照作为皇帝,

从股份或者说财富层面退出,这是正德十三年改革时,摆出来的一个姿态,但大股东户部得听他的,勋贵委员会得听他的,剩余的忽略不计。

并且这个公司的管理是他派出的官员。

所以实际上这个公司的财富如何流动、流向何方,均要遵从他的旨意。

至于说往自己口袋里装钱……这个动作有或没有,都不影响他花这个公司带来的利润。

话说勋贵委员会作为实体以后,它下面设立的那些个企业大多是和军工有关,比如说它成立了一个名为‘四方’的企业,和科学院合作,研制并生产了千里镜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‘听旨行事’

而勋贵的利益整体和军工企业相挂钩以后,可以确保大明的国策不再一味的偏向于防守。

这一整套逻辑朱厚照已经想明白了,到了正德二十年,他都有些觉得也不能让这个集团膨胀式的发展下去了,否则不知道他们想打多少仗呢。

这样梳理下来,梅怀古自然就不再适合掌管大明南洋公司,毕竟他本身也是勋贵的一员,在‘股东利益’的选择之间,他会有倾向性。

而这二十年来,这家公司又发展成什么模样了呢?

截至到今年,大明南洋贸易公司已经涉足贸易、造船、棉纺织和丝织品、冶炼等主要行业,其他的如酒楼、客栈等都是旁枝末节,不必多提。

固定资产如棉花种植基地,有三处,共六万八千亩,海港和码头共四处,分别为宁波、台北、台南和吕宋。

他的旗下有青正源造船厂一家,这一家造船厂最初位于江阴,后来变更到松江,大明海运、漕运,天下船只三分之一都是由这家船厂提供的。

贸易公司本身是主体,是最初起家的,自然不必多说,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贸易公司已经拥有大小船只一千五百艘。

这就是竞争力所在。

在棉纺织业方面,公司是两个方向,一个方向是在甘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