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hahaxs.com

165萧太后与韩德让(3 / 4)

加入书签

,17岁时成为皇后。她的丈夫辽景宗,史书称其“自幼得疾,沉疴连年”。原来,景宗四岁时,随父母出游玩乐,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,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,却受到了惊吓,患上了“婴风疾”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“羊角风”。

夫君重病缠身,这给了萧绰走出后宫深院、参与军国大政提供了机会。契丹族不同于汉族,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,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、治国征战,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。

萧绰在辅左丈夫的过程中,提拔能人,排兵布阵,政治才干不断显现。到了后期,萧绰被委以国政,按照《契丹国志》的描述,则是“国事一决于其手”。景宗多是“卧床榻间,拱手而已。”

韩德让坐上南院枢密使还不到一年,辽景宗耶律贤便在前往焦山行宫狩猎后,一病不起。临终前,指定韩德让和皇族名将耶律斜轸为新皇帝的顾命大臣,遗命时年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继承皇位,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。

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,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,世宗耶律阮、穆宗耶律璟、景宗耶律贤,辽国皇位的继承没有哪一次是一帆风顺的。每一次皇位传承,背后必然是权斗、阴谋,甚至是一场流血变故。

因此,如何保证年幼的皇子顺利即位,也就成了韩德让需要面对的难题。接到任命后,韩德让立即意识到,此时正是行宫与皇宫之间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时候。在没有接到下一步明确指令前,他直接率领亲信赶往行宫,守卫皇帝安全。同时,告知皇后封锁消息,命令宗室诸王各自归家,不得私下议论主上病情,并更换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,让亲信执掌兵权。随后,再将之前政变未遂的赵王一家召入宫中,控制起来。

待各方彻底安定后,韩德让、耶律斜轸等才对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讯,召集文武百官,拥立太子登基。

正是在韩德让果断机警、沉着冷静的处理下,才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颠覆朝堂,使辽国陷入内乱的政变发生。

乾亨五年(983年)十月初一,梁王耶律隆绪正式登基,尊辽景宗皇后萧绰为太后,韩德让以拥立之功总理宿卫事,参议朝政。

萧绰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。

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:“吾子当国,亦汝子也。”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若有私情,新皇帝耶律隆绪也就相当于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了。

翻阅南宋人所写的《契丹国志》发现,书中有如下记载:“太后有辟阳之幸……景宗崩,太后临朝,隆运(韩德让)私事之。”“辟阳”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,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“婚外情”,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。

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,自此“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”。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,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。

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,契丹素有“纳庶母”“妻寡嫂”的传统婚俗,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,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,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。

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,史书上说他“亦恶其事,畏不敢发”。

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,大契丹日渐富强。

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,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。两人不仅同桉而食,并排而坐,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,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,赐名“德昌”,改姓耶律,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。

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。

在萧太后的支持下,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,参决国策。

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,在韩德让的协助下,辽圣宗以身作则,废除了奴隶的身份,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。对已降服的外族,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,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,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。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,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,不再归奴隶主所有。

这一改革,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,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,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。

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、契民族矛盾问题,韩德让建议萧太后“一等科之”,即取消汉、契分罪治之,采取同一法律制裁,一视同仁。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,一律适用《唐律》

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,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、唐的科举考试传统,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,旨在“任贤去邪”。

经过一连串的改革,契丹国力迅勐提升,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,史称“景圣中兴”。

统和二十七年(1009年),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,辽国一代女政治家、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,享年57岁。

萧太后去世后,韩德让被赐名为“耶律隆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