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hahaxs.com

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688节(5 / 6)

加入书签

甲集群,整个四平战线就有彻底崩溃的危险。

尽管梅津美治郎判断抗联的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致,可心存忌讳的他依旧不敢掉以轻心。所以他不惜在四平一线收缩兵力,将东线的防御重点撤至西丰,西线的防御重点收缩至四平城西南方向,以抽调兵力在辽东方向加强了防御。

在梅津美治郎看来,此举虽说有亡羊补牢的嫌疑,但却是必要的。因为他的对手,实在太过于狡猾了。当初四平战场战事正浓之机,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,经辽东山区打了自己一把突袭。在梅津美治郎看来,在一个坑里面摔倒一次不可怕,但要是连续摔倒才是最可怕的。

其实梅津美治郎这个担心纯属多余,此次战役杨震在东北战场的最终的目的,是让关东军伤筋动骨。在日军整体战略上,已经处于四面出手,战线拉的过长的态势之下,彻底的打掉关东军的进攻能力。

他清楚的知道,自己现在并无一口吃掉关东军主力的肚量,更没有想过彻底的收复整个东北。一是抗联现在并无那个实力,也无足够的兵力,收复整个南满。在同时在两个战区打响的情况之下,一个四平战场就牵制了抗联在东北战场上主要的力量。

而此次战役打的如此拖沓,关东军固然损失惨重,但抗联的伤亡也绝对不轻。虽说比关东军要少很多,但是后续力量已经枯竭的抗联,是绝对没有实力在投入新的力量去,与日军继续打一场持续战役。

实际上在东北战场,抗联目前虽说还依靠大量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突击性,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。但是因为伤亡过大,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持续进攻能力。至少没有能力,在分兵去开辟一个新的战场。

哪怕是单独在东北战场,也没有那个能力了。现在发起的攻势,只不过是一种配合性的牵制攻势。如果真的发起新一轮大规模的攻势,即便想办法搜罗一切兵员,但眼下抗联兵力真的已经油尽灯枯了。

随着关东军控制地盘的缩小,其在战场上的回旋余地也大大的缩小。但兵力和火力部署的密度,却也随着防御正面的收缩,也大幅度的上升。此次战役之中,东北战场上日军的兵力和火力部署的密度,远远超过之前历次战役。

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挫败,让日军大本营从上到下对抗联这支异军突起的中国军队,已经是刮目相看。而且在连战连败,丢光了大半个东北的关东军,已经被逼到了墙角。相对于主要生产木材和作为对苏作战基地的北满,南满才是关东军的真正根本所在。

而且南满的工业,以及开发程度远远超过北满的矿产资源,是日军敢于发起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本钱。没有了南满,日军的战争资源至少要下降三分之一。如果说满洲是日本人发起战争的底气,那么南满就是日本人底气中的底气。

局势的转变,让日军大本营对南满异常的重视。即便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情况之下,非但没有削弱辖区已经只剩下原来辽宁的关东军兵力,反倒在一定程度上,到是还有相对性的加强。

这就导致此次会战之中,日军从新京一直到四平一线,部署兵力的密度远远大于之前历次作战。几乎没有给抗联的大规模穿插,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缝隙。尽管抗联在此次会战发起阶段,反复的通过调整战略部署,试图调动日军防守的兵力。

但始终未能拉开前线日军各部之间的缝隙,给自己的攻势创造一个可以利用的战机。无论是之前对新京以南的穿插合围,还是对四平一线的侧翼迂回,都没有能在第一时间取得应该有的效果。

这种情况的出现,不能不说日军前线将领的用兵还是相当老道,反应也是极其迅速的。而杨震看到的不仅是日军指挥官,在战场上表现的临战判断力和能力。更清楚的看到的是此战之中,与之前相比,虽然连遭到重创,但最起码关东军兵员素质和作战能力,并未有明显的下降。

不仅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没有明显下降,而且无论是技战术水平,还是各级指挥官的军事素养都没有太多的下降。日军大本营对关东军的重视程度,依旧相当的高。在兵员补充之上,并未有任何的下调。

而这种局面的出现,也是杨震在此次战役之中,在东北战场打的很是中规中矩,极少出奇兵的主要原因。因为对于日军这种军队来说,在其如此大密度的兵力部署情况之下,出奇兵无论是迂回包抄,还是大规模的穿插,只能被日军将自己整体部署分割开来。

尤其是眼下日军的战斗力并未明显下滑,基本元气还在的情况之下,出奇兵只能是一场相当危险的战略冒险。这种冒险不见得会给日军带来多大的损失,但是一旦失败,将会给抗联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。再冒险,就只能说是得不偿失了。

这一战打的如此艰难,不能不说与在整个战场上,关东军兵力过于集中有极大的关系。而在双方整体兵力对比上,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的抗联。在这场攻击作战之中,早在战役发起的当初就注定了无力彻底击败关东军的现实。

这一点,杨震看的很清楚。别说目前抗联处于两线作战的地步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